安徽煤炭网 永不褪色的军魂 ——记中煤三建阴湾煤矿“车辆神医”吴孝金(李继峰 胡伟)-安徽煤炭网

永不褪色的军魂 ——记中煤三建阴湾煤矿“车辆神医”吴孝金(李继峰 胡伟)

吴孝金用娴熟的技术机修车辆

吴孝金在军营的照片


凌晨四点三十分,中煤三建阴湾煤矿的夜色还未褪去。检修车间的灯光刺破黑暗,在地上投下一道斜长的影子。吴孝金蹲在矿车底盘下,手中的扳手沾满了夜露和煤灰。1毫米的制动间隙,他不用卡尺,手指轻轻一捻就能判断是否达标。“这活计,比当年在部队校准车轮还讲究。”他常常这样念叨。

车间墙上的安全记录已经更新到“2927天”,粉笔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。老工人们都知道,这个数字背后是吴孝金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。他的工具箱最底层,整齐地码着十二枚黄铜弹壳,那是他在新疆军区服役时留下的“特殊量具”。

2003年的那个冬天,一场事故让吴孝金铭记至今。老师傅因为少拧了半圈螺丝,导致满载矿石的卡车在斜坡上失控。当时他跪在结冰的路面上捡拾零件,耳边回响着老师傅的哽咽:"当年在部队,枪械每天要验三遍......"

从此,他的检修流程里多了一套“三验操作法”:验扭矩要听到扳手“咔哒”三声响,查电路要测三次绝缘电阻,校间隙要反复确认三遍。新来的技工小王曾抱怨太繁琐,直到去年暴雨夜,吴孝金在齐膝深的冰水里泡了六个小时,硬是找出了2毫米的密封偏差。

矿上引进智能诊断系统那天,年轻人都围着新设备啧啧称奇。吴孝金却蹲在新车旁,把听诊器贴在引擎盖上,眉头渐渐皱起。“第三缸有问题。”他的语气很肯定,就像当年在哨所判断发电机故障一样笃定。

拆解结果让所有人震惊:三颗滚珠轴承已经碎裂。技术员小张瞪大眼睛:“这故障连系统都没检测出来!”吴孝金只是笑笑,指了指墙上泛黄的检修日志。那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十四年来每辆车的"病历",有些页角已经磨得发亮。

吴孝金认为:一枝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他决定从基础做起,带着工友钻技术。他自费买来《矿山机械》《矿区车辆维修五十问》等业务书籍放在会议室,带着职工一起学;建立学习QQ群,把每天检修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发在群里供职工学习借鉴。他结合生产实践,在学习中提出问题,在实践中解决问题,有针对那地提高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。他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,教职工规范操作。每周三,上台主讲“车辆小讲堂”,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和痛点。他与车队技术较弱的职工,结为学习对子,上岗带看干,边操作边讲解,提升工友的车辆修理技能。

如今矿区的车辆都装上了智能监测系统,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。但吴孝金仍然坚持手写检修日志,字迹工整得像当年的训练日记。“14号车右后轮异响,症状类似2023年3月案例。”这样的记录,他已经写了上千条。

去年引进智能风门系统时,他带着全队反复演练。从观察巷道状况到确认通行安全,15秒的标准流程被他分解成几个关键步骤。矿长看着他们训练,不由得感叹:“老吴这是把部队的作风带到矿区来了。”

近些年,车机互联和煤矿车辆的日新月异,吴孝金经常有“危机感”。如今,传统机械显示也变成了“数字信号”,修理工具也从简单的锤子扳手,变成了由电脑操控的诊断仪。一辆新车下来,首先就要看说明书,每一处电路、每一个机件都成了他和师傅们的研究对象。从最开始修车时的“心里没底”到有点经验再到得心应手,他说,这么多年最有成就感的不是一摞摞的证书,而是对每一辆新车型研究透彻后的那份喜悦和豁然。

晨光微熹,第一班矿车正缓缓驶入幽深的巷道。吴孝金站在检修车间门口,褪色的军绿色工装被晨风吹得微微摆动。安全帽上那颗党徽在晨曦中闪着微光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老兵的不变初心。

工具架上,崭新的智能诊断仪旁边,那把包浆的游标卡尺静静地躺着。远处传来矿车启动的轰鸣,恍惚间,仿佛又听见了军营里嘹亮的军号声。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一个退伍军人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他的坚守。

 李继峰 胡伟

单位:中煤三建神木分公司办公室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首页    公告栏目    永不褪色的军魂 ——记中煤三建阴湾煤矿“车辆神医”吴孝金(李继峰 胡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