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煤炭网 在煤海深处追寻军魂之光 (代宜喜)-安徽煤炭网

在煤海深处追寻军魂之光 (代宜喜)

 

 

 

 

时光回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那是一个风云激荡、英雄辈出的年代。当自卫反击战的硝烟在荧屏上凝结成永恒的民族记忆,当历次国庆阅兵式上铁流滚滚的方阵激荡起亿万国人的热血豪情,一个少年心中便悄然埋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。那时的我,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,曾在老式黑白电视机前,用稚嫩而充满敬仰的目光,凝视着军人们挺拔的身姿和坚毅的眼神。那些浸透着硝烟与荣耀的画面,如同镌刻在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,指引着我人生的方向,让我对那抹橄榄绿充满了无限向往与憧憬。

中专毕业那年,我怀揣着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,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征兵体检站。然而,命运似乎对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,因学历限制,我与军营失之交臂。但正如古人所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。”命运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,为我打开了另一扇淬炼意志的窗口——我进入了当年大干快上的新集公司,开启了与煤海为伴的新篇章。

在皖北平原七八月份的烈日下,我与市内外1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列队成行,进行入企准军事化训练。迷彩服上的盐霜,见证我们的汗水与坚持;从正步分解动作到内务整理标准,从学习企业文化到背诵“老三篇”,那段团队协作训练的日子,不仅浓缩了我的“兵之初”体验,更让我深刻领悟到:真正的军人品格,不在于是否身着戎装,而在于能否将纪律意识熔铸成生命底色,将责任担当化作前行动力。

近一个月的严格训练后,我被分配至井下八百米深处最艰苦的掘进队巷道里。在师傅的悉心带领下,我从零开始做起,班组创新实施的“准军事化作业流程”,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部队管理智慧在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价值。我们将交接班制度细化为“三查三报”标准,把设备检修规范为“三定四不漏”准则,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一年多。当其他班组因操作不规范导致事故发生时,我们的班组却创造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。这份成绩的背后,是军魂与匠心的完美融合,是纪律与创新的双重保障。

二十多载光阴流转,我从一名一线掘进工,通过公开竞聘成长为矿安全管理部门的一员,又走上了矿办公室宣传岗位。这个看似平凡的蜕变轨迹,实则是军魂精神在煤海深处的持续生长与绽放。在历年的矿组织退役军人迎“八一”座谈会上,我现场拍照、撰写宣传稿时,总会被老兵们讲述的边境巡逻故事所震撼——那些在零下四十度严寒中站岗的身影,那些用身体焐热冻僵枪械的细节,让我读懂了“大好河山,寸土不让”的深邃内涵,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军魂精神的信念。

在策划年度“优秀宣传员”“最美矿工”评选活动时,我会有意无意地坚持将军人品格作为核心评选标准。那些发扬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辛勤采访,用心、用情、用力进行深度宣传报道的同仁;那些在抢险救灾中冲锋在前的勇士;在技术攻关中连续奋战的团队;在师带徒中倾囊相授的师傅……他们都成为新时代矿工精神的生动注脚,也让我看到了军魂与矿魂的完美交融。

 

站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的新起点,我的拥军梦早已超越个人情结,升华为对新时代产业工人精神品格的深刻思考。当智能矿山建设浪潮席卷而来,我更加坚信: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设备如何先进,永远需要军人般的执行力来确保安全底线,需要军人般的奉献精神来攻克技术难关,需要军人般的团队意识来凝聚发展合力。这或许就是军魂精神给予当代能源工作者最珍贵的馈赠——它让我们在千米井下,依然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;在机器轰鸣中,始终能听见使命的召唤。

如今,当我走过矿区广场上那座镌刻着“特别能战斗”精神的纪念碑时,总会驻足凝望。这座极具军人品格的建筑设计,其棱角分明的造型恰似军人挺拔的脊梁,正映照着新时代矿工接续奋斗的坚定步伐。这或许就是拥军梦最美好的模样——它不在军装的颜色,而在精神的传承;不在岗位的差异,而在价值的共鸣。当军魂与矿魂同频共振,我们必将在能源报国的征程上,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者简介:     

代宜喜,安徽淮南人,中共党员,高级政工师,现供职中国中煤新集公司宣传部。长期从事煤炭、电力和新能源行业新闻宣传工作,在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的同时还笔耕不辍,详细记录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自身平凡生活点滴趣事......有百余件作品散见于《中国电力报》《中国能源报》《中国煤炭报》等报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首页    公告栏目    在煤海深处追寻军魂之光 (代宜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