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煤炭网 《荷光千年》(散文 代宜喜)-安徽煤炭网

《荷光千年》(散文 代宜喜)

 

盛夏的晨雾还未散尽,我背着相机包站在荷塘边。露珠在荷叶上滚转,如走盘的汞珠折射晨光,蜻蜓掠过水面时,涟漪惊醒了沉睡的莲瓣。这方池塘总让我想起《浮生六记》里的句子旭日将升,朝霞映于柳外,尽态极妍;白莲香里,清风徐,只是此刻的清风里,还裹挟着现代都市的暑气。

年过半百的光阴流转,我仍保持着用镜头捕捉光影的习惯,而镜头里永远不变的,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那朵不著水痕的莲花。

诗经楚辞里的初   

当《诗经》的采诗官在淇水之滨写山有扶苏,隰有荷,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朵莲花便在竹简上悄然绽放。这朵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花,带着原始的生命力,与后世文人案头的盆栽截然不同。

屈原在《离骚》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的想象,将莲花从自然之物升华为精神图腾。他披着荷叶制成的衣裳走过沅湘大地,衣袂间飘散的不只是芷兰之香,更是一个士大夫对浊世的决绝。

汉乐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的民歌里,莲花褪去了神性,成为劳动人民指尖的欢愉。那些穿梭在荷丛中的采莲女,罗裙与荷叶同色,笑靥与荷花争艳,构成汉代水乡最生动的风情画 

唐宋风雅中的升华

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手持莲花,莫高窟藻井里的莲花纹样,都在诉说着这个民族对莲花的原始崇拜。盛唐的月光下,王昌龄目睹采莲乱入池中看不见,闻歌始觉有人的朦胧美,将莲花推上了诗意的巅峰。李商留得残荷听雨的悲悯,则让凋零的莲叶有了金属般的质感。当杨万里在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中写接天莲叶无穷,这抹绿色便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意象之一。

北宋的汴京,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中赋予莲出淤泥而不的君子品格。这位理学家或许更注重莲的象征意义,但他笔中通外直,不蔓不的描写,却意外成就了中国画论气韵生的美学标准。元代王冕在《墨梅图》题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,这种精神传承,在明代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荷花中达到了巅峰。

古今对话中的新 

乾隆帝在颐和园昆明湖畔写湖宽分出花无万,君子由来不厌时,大概不会想到,这些御苑荷花会在三百年后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题材。什刹海的荷花丛中,现代情侣的私语与清代诗人高欲买莲舟人不的怅惘重叠;北海太液池的微波里,倒映着无人机镜头的航拍视角。

我的镜头里收藏过无数荷花:有张次溪《天桥丛谈》记载莲叶吟樽,如游清的水乡风致,更有当代水墨动画《小蝌蚪找妈妈》里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荷影。当温庭应为洛神波上袜,至今莲蕊有香的绮丽想象,遇见数码相机百万像素的清晰呈现,古典意境与现代科技在取景框里达成了奇妙共振。

暮色四合时,荷塘泛起薄雾。我收起三脚架,想起《陶庵梦忆》里张岱在湖心亭看雪的典故。四百年前那位文独往湖心亭看的孤诣,与今日我们追逐光影的热忱,本质上都是对美的朝圣。莲花依然在污泥中挺立,只是赏花人从竹林七贤变成了夜间模式下的手机拍摄者,从吟诗唱和变成了电子快门的蜂鸣。但当月光洒在荷叶上时,我分明听见周敦颐在历史深处轻香远益清,亭亭净……”

归途,相机包里的存储卡收获满满。这01的排列,何尝不是像素时代的《荷清海晏图》,在云端永续着莲花与华夏文明的千年对话。而我知道,只要人类对纯净的向往不曾泯灭,这朵生长在诗经里的莲花,就永远会在某个清晨,带着露水在镜头前静候友人、悄然绽放。

 

作者简介:     

 

代宜喜,安徽淮南人,中共党员,高级政工师,现供职中国中煤新集公司宣传部。长期从事煤炭、电力和新能源行业新闻宣传工作,在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的同时还笔耕不辍,详细记录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自身平凡生活点滴趣......有百余件作品散见于《中国电力报》《中国能源报》《中国煤炭报》等报刊。

 

首页    煤矿动态    《荷光千年》(散文 代宜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