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煤炭网 从指尖到心间——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潘三矿搭建“职工心声”平台服务职工“零距离”(周勇)-安徽煤炭网

从指尖到心间——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潘三矿搭建“职工心声”平台服务职工“零距离”(周勇)

 

 

“没想到动动手指,矿上就把专业书买回来了,真是太方便了!”日前,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潘三矿运输区打运班职工朱治明在“职工心声”平台提交了关于购买单轨吊和柴油机维修书籍的建议。令他惊喜的是,信息发出后,相关部门迅速响应,第一时间联系采购,从指尖发声到问题落地,全程高效顺畅。

这“太方便”的背后,既是该矿推出的“职工心声”平台带来的改变,也是矿井管理理念从“管控”到“服务”的温情转身,更是践行集团公司家文化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马上就办,构建闭环管理新机制

过去,职工反映问题流程长、环节多,一些“小事”容易被耽搁。如何打通这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职工的呼声第一时间被听见、被响应?该矿坚持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的原则,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势,倾力打造了“职工心声”平台这一便捷通道。

平台嵌入矿原有的职工素质提升平台中的“职工心声”专栏,职工无需额外下载安装,只需动动手指,通过手机即可无障碍接入。这降低了使用门槛,激发了职工参与矿井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
更重要的是,平台构建了一套清晰高效的“职工提交-平台承接-建档归类-部门研办-结果回复”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。职工在线上“点单”提交诉求后,流程便开始自动运转:党群工作部作为“中枢”,负责统一归口,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梳理、精准派单至相应的职能部门;接收任务的部门则需限时研办、落实解决,处理结果通过平台直接反馈给职工本人,形成完整闭环。与此同时,该矿每周利用信访例会和每月书记办公会对职工信息进行梳理、分析、研判,并对一些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集中研究,妥善解决,确保小矛盾不出区队,大矛盾不出矿门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
感知末梢,精准捕捉民生“微痛点”
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矿井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,而“职工心声”平台就如同为这个生命体装上了感知灵敏的“神经末梢”,使得矿井角角落落、细微之处的“堵点”“痛点”都能被及时捕捉。

无论是安全生产中发现的隐患、对职工福利政策的咨询疑惑、对工资工分的查询核对,还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水管漏水、路灯不亮、食堂饭菜质量等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便捷的反映渠道。这些看似琐碎的“关键小事”,恰恰是影响职工幸福感、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。

平台将分散的、个体的诉求集中起来,进行系统化、规范化处理,使得管理决策更加精准地对接职工的实际诉求。

近段时间,受产量和煤质等因素影响,不少职工通过“职工心声”平台反映工资下降问题。信息反馈上来后,该矿立即组织人力资源部门详细分析工资构成,安排支部书记在班前会宣传,并利用《班前导读》刊发评论文章,引导树立“工资靠挣”意识,及时消除不良情绪,稳定职工队伍。

“我们用心用情,就是要把职工关心的‘关键小事’办实、办好、办到心坎上,将民生工程真正转化为温暖人心的‘民心工程’。”矿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推行“职工心声”平台的初衷。

速度转化温度,提升职工满意度

“职工心声”平台强调的是响应和解决的效率。每条提交后的信息,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接收、转办、处理和反馈。

这种“响应速度”直接转化为了职工的“满意温度”。当职工看到自己反映的问题被迅速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时,感受到的是被尊重、被关怀的温暖。这种正向激励,也鼓励着更多职工积极参与到矿井的民主管理和共建共享中来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
从朱治明购买书籍问题的快速解决,到其他职工咨询福利待遇、工资分配等各项政策的解答,“职工心声”平台正在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,累积起职工们实实在在的信任感和满意度。平台聚焦解决职工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凝聚起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
自今年6月份运营以来,“职工心声”平台从每月接收200多条意见问题,降至目前的50条左右;内容也从初期的问题反映,逐渐增多为对矿井各项举措的点赞表扬。“职工心声”平台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“连心桥”,让矿井管理更接地气,让关心关怀更有质感。稿件已审核 周勇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首页    煤炭经济    从指尖到心间——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潘三矿搭建“职工心声”平台服务职工“零距离”(周勇)